编辑点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家往往疑惑我们是该先练习英语听力还是先练英语口语。今天我们来听听北京新东方学校曹玉龙老师是如何解读这个问题的。
虽然借用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不负如来不负卿”作为模板,但是选听还是选说的抉择却并没有那么难。换句话说,听和说的训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对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来讲,母语都是他掌握的最熟练的语言,所以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第二外语的最佳途径。不妨回顾一下,小的时候,妈妈爸爸们不厌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教我们一些简单的词和句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在他们熟悉的事物范围内都能轻松的对话。可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对于我们有些学了10多年英语的人来讲都显得有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没有大环境,那就自己创造小环境吧。在经典美剧老友记第七季中,Rachel劝Chandler多看一些ESPN(美国一家体育频道)的节目,她说Just
once in a while, have it on in the background.
大概意思就是说即便你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有的时候开着它当作背景音也是不错的。
其实学习英文也是这样的,有些新东方学员都讲他们没有时间听。其实听英语并非一定要安安稳稳的坐在那里,手握纸笔。事实上洗衣服时,压马路时,都可以把背景音开到英语频道。当然了,尽量选择和自己英文水平相适应的材料,这样才会有词入耳。不然听几个小时的天书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还会觉得厌烦。
有了大的环境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模仿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全之法。经常看到在东方的课堂里面,老师激情四射的带领学员一遍又一遍的读,老师不亦乐乎,学员也不亦乐乎。这在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很重要的过程。如果说前面所讲的大背景是泛听,那么跟读模仿的过程就属于精听了。每天不用时间很长,30-40分钟就可以。一个月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和之前的泛听有不同的区别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把不懂得词汇,尤其是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找出来,不然下次听到我们只好捶胸顿足,后悔自己上次为何没查清楚。了解了词义之后我们需要对单词本身以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进行反复的跟读,加深记忆,建立条件反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对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英文的人说一声“I
love you”,他(她)或许也会脸红。像“Thank you”,“I love you”
这样的短语或句子根本不用在大脑里面进行一遍英译汉才能反映过来。不只是因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大量的应用,电影里面(包括很多国产电影),音乐里面,街边的橱窗上面这些短语都会频频露影。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能够熟练掌握,反复跟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也就纠正了自己的语音。为自己的听力和口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