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档案
姓名:陈思存
就读学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就读专业:统计学
参加考试:高级口译
考试成绩:223.5分
学霸感言:学口译,学到了一种灵活可塑的态度,感受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值得。
119_141111143559mKoDCpi5kqbHbhiR.png
先说说学口译得到的收获:词汇量增加,阅读速度加快,最主要的,锻炼了反应速度,这也正是我所需要的。因为上大学以来觉得英语不能落下,又身在上海,想着学学口译也是蛮不错的,抱着试试的心态,一次性通过了中口,拿到了证书。还记得那天早上7点就起床了,坐9号线转3号线转10号线,到了上外虹口校区,旁边坐着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小男孩,是的,中口和高口现在已不是什么稀奇证书了,一大批小学生初中生正逐步占领先机。有很多人对他很好奇,问这问那的,他也只是笑笑。嗯,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小螺丝钉,才能铸成上海这座cosmopolitan吧。
刚开始觉得最难的部分是听译,因为反应不过来,符号,中英文,一切都让我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口译考试的一道分水岭,许多人都对这部分有畏惧心理。而最重要的,就是硬着头皮练习。除了教程之外,多去普特听新闻,我其实没有严格按照老师要求来,因为觉得布置的量有点大,所以自己基本上准备阶段每天会听一篇VOA
STANDARD,语速快,陌生词多,而且讲的都是跟生活每一毛钱关系的政治,初始阶段是很痛苦的,但庆幸的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和以前相比,做起教程来,虽然还是有错误,但因为篇幅比新闻短很多,心态变得更轻松了。心情直接影响质量,我一直奉行这点。
高口的阅读也是令人感到很头痛的东西。因为中口文章和高口文章比实在小儿科。不过有一点很重要:高口阅读有很强的技巧性,即文章虽难,题目却很有针对性。题型基本固定,在这里要感谢阅读的老师,教了很多实用的技巧,考前我很担心题目做得不够,但多亏了这些小技巧,考出了一个挺意外的分数。
这次最出乎意料的是翻译的分数,英译汉和汉译英完全跟我的预期相反。事后想了下原因,汉译英的分数低主要因为词汇量不够,这是硬伤。我认为笔译除了基本的知识需要老师指点之外,其余全靠自己积累。不认识的词,有用的表达,优美的文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去判断,所以笔译,包括口译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且行且积累。
最后想给口译考试提点意见。因为我发现上海口译教程里收录的文章虽然非常专业,优美,但多偏向政务口译,方向略单一,建议以后能多开辟一些新的方向,比如法庭口译,医务口译,这些人才缺口其实挺大的,也能改善人们认为口译员就是跟在领导人后面的翻译的刻板形象。
学口译,学到了一种灵活可塑的态度,感受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值得。
其次,要看学习方法。上完课后回来,要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好好温习消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含义,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不懂,要在心里想好几遍,或许以后某个时间就恍然明白了,我记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加然老师,第一节课他就指明翻译是个模仿的过程,因为语言表达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这句话可能以前其他老师也讲过,但直到陈加然老师一说,我才恍然明白,于是之后他课上的内容,我一字也不敢落下的记了下来,回去后又如数家珍,没事的时候就翻开了看一看,梦里也温习一下。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接触外语的时间。我曾经因为专业学习忙好几天没接触英语,结果是我对英语突然陌生了很多。我觉得,每天都应该至少听一听看一看英语,可能花在上面时间不多,但每天至少接触一下,这样就能一直保持着英语学习的过程。记得沈怡老师课上说过,趁着顶风冒雨来上课的学习劲道一鼓作气,寒假好好复习,假期上来就考掉,不要想着等过段时间再重新看。我觉得这是很对的,学习需要一个连贯的不断的积累过程,停停断断,这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