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渐密切,人们对外国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新闻编译的作用已不能同日而语。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无论在新闻标题还是新闻内容,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前几天人民网被“洋葱”了一把的事例,充分印证了英国诗人蒲柏的那句名言——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浅薄的学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或译作“一知半解,为害不浅”)。
先来说说国内的英文报纸吧。在看昨天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时候,无意中在头版的左上角发现这样一个标题——Defense Minister Liang Guanglie sees US navy chief(即“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美国海军部长”)。一看到“see”一词,人们脑海中马上出现的中文对应词就是“看见”,而此处的see显然应该译作“会见”。但这样的用法是否贴切呢?翻开诸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等学习词典,我们的确能在see条下看到“to have an arranged meeting with someone”(与某人会面)的义项,然而它的用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一般不能出现在一般现在时中。所以我们只能在该条目下看到这样的例证“Mr Thomas is seeing a client at 2:30.”(托马斯先生两点半要见客户)。因此,这个新闻标题中的see最好还是用meet来替换。
《中国日报》的网站上也不乏不太贴切的标题。例如,今天的首页上就出现这样一则标题——“China's volleyball players in no-win post”(中国男排求胜无门),而点击进去之后的标题与此只有一字之差,即“China's volleyball players in no-win position”。尽管表示“职位”或“工作”的时候,position和post同义,可以互用,然而此处作为缩略的post显然是被误用了。
我们同样也可以在《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网络版上找到类似的例子。例如,今天的国内新闻中有这么一个标题——Bus entrapped in Nanjing in road subsidence(南京公交车陷入坑中),我们姑且不说entrap这个词是否妥当,整个标题的语序显然有问题,因为“in Nanjing”应该放在最后。再说subsidence一词似乎也不妥,因为它表示的是“沉降的过程”,而非“沉降造成的深坑”。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同样也存在着标题不妥的现象。例如,11月24日,该报报道了雷政富性爱视频的丑闻,其标题为“Probe begins into sex tape official”,很显然,begin into的用法非常怪异,因而此标题似可改为“Sex tape official probed”。又如,该网站的评论版上刊载了以“Online addiction becoming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for adults”为标题的文章,此处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and前后两部分的结构不一致;二是present danger for adults不如pose danger to adults地道。
编译外电新闻的时候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新词的误译(如将“It bag”[一定要拥有的包]直译作“it包”、把tax break[减免赋税]译作“减免税期”)、多义词造成的错译、习语的误译(如把have one’s fingers burned[大吃苦头]直译作“烧伤手指”)、文化局限词的翻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