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1|回复: 1

新东方口译老师:中国人该如何学英语?

[复制链接]

36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4809
发表于 2016-7-11 17: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忙碌的暑假开始了,我几乎每天都在讲课。
          这是我在北京新东方第十个暑假讲授口译课了。
       

230_150716145414E4H9dMti4Jo3vyDG.png

230_150716145414E4H9dMti4Jo3vyDG.png


          每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我最要讲的其实只有四个字:坚持和重复。我讲到了练习口译需要1000个磁带小时的训练量、练习马尼拉需要起码1000公里的跑量、练习摄影起码要有10000张照片作基础。
          技能的培训可以用《卖油翁》里的卖油翁的一句话来总结:无他,唯手熟尔
          关于中国该如何学英语,我以前曾经写过五篇文章。在这里我把它们重编在一起,送给这个火热夏天里努力学习英语的同学们。
          第一篇、什么样的人适合学英语?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你是怎么学好英语的?怎么当上口译员的?
          我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被逼良为娼。
          以后再给大家细讲我学英语的故事。但今天开场第一篇我想说的是,想学好英语的人们,请首先搞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学英语。
          要学好英语,或者说任何一门功课,有五个动力需要考量:需求驱动、目标驱动、兴趣驱动、环境驱动、性格驱动。拥有这五种驱动力的任何一个,你都有可能把英语学好。如果一个都没有,那就干脆放弃英语学习,因为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根本没用的。失败的英语学习,不仅消耗时间、精力和金钱,更致命的是它会消耗你做事的自信心。
          一、需求驱动:无利不起早,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使用英语,如果你必须通过某个考试来获得某个机会、某个文凭、某个职称,或者你想移民、留学、嫁给外国人,恭喜你,你有了学英语的最强大动力。但要注意,这种动力往往是阶段性的,还不足以支撑你把英语学好。没有可持续的需求驱动,不要在英语上花费心思。
          可持续需求案例:向邓文迪同志学习,学习她从一个中国地方女排队员成为为国际名流的伟大事迹。除了她的超人手段,英语是她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二、目标驱动: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彻底的投入。这种目标应该是阶段性的、循序而进实现。在伟大的中国,我们有着各种各种的考级,英语考级也不例外。你是否愿意强迫自己去完成一个个考级,夺取一张张证书,从而证明自己的过人之处?而这类考级当中,我推荐英语口语等级考试,而不是什么大学四六级英语。
          所有不以考察能力为目的的考试都是耍流氓。
          三、兴趣驱动:你认认真真是问一下自己:你真的爱英语吗?在我看来,兴趣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教过的学生中真的有发自内心的对英语的热爱,发自内心的对英美文化和文明的向往。他(她)们学习得很快乐,在自由的语言交流中很快活,在跨越文化的感悟中很快感。
          爱,真的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
          四、环境驱动:学英语当然需要语言环境。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天处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生活在其他同学的竞争和考试的压力中,他们学英语当然要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容易得多。没有这种环境的人很容易感到无助和迷茫,也就很容易放弃。
          人只是与自己较劲的时候是很容易放下的,除非你是个偏执狂。
          五、性格驱动:你是一个愿意开放自己思想与别人交流的人吗?你敢于在公众场合下讲话吗?你做任何事都会不达目标誓不甘休吗?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你会去追求每个发音的完美吗?你会一遍一遍地去重复吗?你会强迫自己每天按时朗读,按时听写,按时放下其他的事物吗?是的,是每一天。离开了监督,你还会自觉学习吗?
          学英语,先学会在公众场合下自由自信的中文表达。
          结论:惰性,也是人的本性。即使当功利性的目标达成之后,你也会很快回归到从前的生活,很快又会把英语放下,很快又会陷入学与不学的纠结。
          我教了十年口译,见识了各种学生,还单独收过两个学生。我感觉,所有技术性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能够按我的要求去学习的人绝少。所以现在我最想说的是:在你决心学英语前,请认清自己:你是学英语的那块料吗?否则,就不要去浪费时间。
          第二篇:朗读,为自己创造英语环境
          我上中学的时候,特别是高三之前,英语很差,和我学习的所有课程一样的差。只是我在高三那一年的发奋让学习上成功地取得了飞跃,飞跃得恰是时候。高考前,班主任要保送我上他的母校----浙江师范大学,被我拒绝,因为从小在学校里长大,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好感。我从小想当兵,想当海员,想出去看世界。
          高三那年春天,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两名军官在我们中学招生,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结果我的英语老师很不屑对那两名军官说:这学生高考英语最多考80分。这话让我很生气,当然也逼得我很争气,高考英语考了95分。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这是第一次被逼。
          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高考的英语成绩是重复做题做出来的,我的英语基础依然太差,语法知识差,而且没有一点英语的听说能力。
          出于对英语的痛恨,并希望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和别人竞争,我考军校报专业时报了德语和俄语。我居然曾经梦想会去这两个国家当间谍。但军校很不民主,它居然根据学生来自省份把我分配进了英语系继续学英语。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而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高考的成功让我树立了起对学习的巨大信心。我至今依然相信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
          一个月的集中军训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英语的摸底考试,我考得很差。高考前突击起来的那点英语,随着那个极其放松的暑假和疲惫的军训都还给了高中的老师。于是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从ABC开始,从新概念第一册开始。在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里,我英语学习一般,但汉语讲得还不错,普通话在当地的人当中讲得算很不错了。但进了军校之后,发现自己的汉语也很差,口音经常引人发笑。北京来的同学不仅汉语讲得好,而且新概念英语都已经学完了二册,他们得到了第一学期免修的礼遇,而我连新概念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
          在这所“外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全封闭式军校里,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军训、体育、劳动、政治教育等集体活动上,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当时没有口语课,学的完全是哑巴英语。所有课程中最受重视的是听力课,有持续四年的英语听抄训练,从VOA的慢速英语听抄起。但四年后,我因为相对比较出色的口译水平被选进了国防部,来到了北京。十多年后我曾经作为考官回到母校为国防部挑选翻译,发现现在的学员的口语水平比我那个时候强太多了。
          后来很多人问过我,在那样看似恶劣的口语环境里,口语是怎样练出来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英语环境出来。最基本的选择是每天大量的原版文字朗读。记得那时每天六点起床号响,十分钟后下楼集合出操跑步。七点回到宿舍,用最短的时间洗漱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后下楼迎来我一天中第一块自由时间----早饭前20分钟的晨读,无论冬夏,站在学校巨大的操场上、在清凉的朝阳下晨读成为我现在对军校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每天只要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我都愿意去朗读。除了读课文之外,那时还特别喜欢朗读美国总统的演讲,喜欢那种对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崇尚,喜欢英语流畅时的那种美妙的感觉。所以我现在第一节口译课都会鼓励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按我创立的意群停顿法来朗读。朗读英语是给自己创造英语环境的最基本环节,时间一长就会培育出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一定要正确,要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确立正确的英语口型和嘴部肌肉骨骼的运动。实际上,正确的朗读,对于表达和听力都十分重要。
          在没有人可以对话的环境中,为了练习口语,我有时会自己假设一个对话场景,自己扮演两个角色进行对话。说不下去了就到书上和录音里去找地道的说法。有一段时间我会争取星期天外出,去洛阳城里的一个英语角和一些英语比我讲得还差的中国人练上一段。军校规定每个周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可以外出,所以外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英语角里讲上几周之后,发现反来复去就讲那么一点东西,很无聊。但我知道,我能讲英语了,我讲的英语是正确的,尽管可能很书面,还不够地道。但我决不学哑巴英语。
          口语除了日常的交流,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完整系统地表达思想和阐述观点。这不仅是语言问题,还有思想的逻辑性,这就是为什么口译考试最终会归结到专题的陈述和讨论上。
          英语最终是要来用的,除非你将来只想看看英文的报纸和网站,做一些笔译,否则你就要天天说说英语,至少每天保持朗读的习惯,让你的嘴巴天天按英语的模式运动。因为世上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口语发展为文字的。
          英语环境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有心,有现实的需求,有把英语学好的信心,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勇气。
          所以劝告那些想提高英语水平的朋友们,少一些抱怨,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对别人的;少一些对灵丹妙药的渴望,强迫自己每天花一点时间朗读吧。现在就开始,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读上瘾的,那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20
发表于 2016-7-11 18: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学语言需要文化养成
          2008年5月,我曾经去太原的一些高校做过讲座,讲英语学习,也讲我担任北京奥运火炬环球传递摄影记者的所见所闻。记得在一所学校给他们的一个英语协会做讲座。学生们很热情,协会的负责同学在介绍我的时候似乎很激动,因为他讲话时是声嘶力竭地喊出来的,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以为自己真的一不小心成了名人。但后来发现他们讲英语也是用这种喊的方式,愣头愣脑的,没有一点美感。
          更可怕的是,英语协会的管理方式看上去更象是帮派式的管理,对会员采取是简单粗犷的命令方式和处罚手段。协会的几个负责人自豪地向我介绍说,他们每天早上站在一起喊英语。这让我很吃惊,一问果然是学疯狂英语学的。
          我当时建议学生说,你们平时能不能听英语的原版录音。了解一些英语究竟是这样说话的。你们为什么不能把英语学得温和式呢?你们应该多听些原版的东西。英语不是喊着说的。英语的表达方式是非常温和的。
          我还说,学习疯狂英语的好处在于它让你们突破了心理上的障碍。但突破之后你们是否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英语,是否应该把英语说得美一些。我的讲话得到了一两个学生的响应,但他们刚喊了一声对,看看周围沉默不言的同学就不敢再支持我了。
          做完讲座,我内心很悲哀。我也许伤了这些年轻同学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他们依托疯狂英语建立起来的某种传销般的信念。
          年轻的学生很单纯,当他们从喊英语当中得到宣泄和快乐的时候,请告诉他们真实的英语是什么样的。请不要用故弄玄虚的教学理念诱导他们消费,更不要传销培训方式去扭曲英语的美,还有那些年轻的心。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欺骗。
          学语言的本质应该是学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以文化为支撑的。可悲的是,在中国,英语是被当作数理化一样的知识在传授,而不是当作一个学习文化的工具在培训。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要以学习这个语言代表的文化为支撑。我主张,英语作为最国际化的语言,其学习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跨越国界和跨越文化的人。
          记得上军校时二年级的一个中午(军校不多的自由时间之一),我坐在教学楼后面的核桃树下终于看完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英语的原著小说。尽管中间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但没有查字典,但我还是生生把它看完了,并自认为看懂了英文小说通常宣扬的人性之美,很有成就感。后来看原著小说成了我生活常态,一本一本地看,后来一直想把英美文学当作自己的专业方向。
          看小说就是学习,这个专业选得真是太好了,我那时开始无限热爱英语。
          很多年后回母校,我渡过了四年的教学楼已经被推倒了,那棵承载过许多美好回忆的核桃树也不见了。
          在军校的时候,我考精读的成绩总是很一般,因为打小我的英语语法基础就不好,对语法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恐惧和自卑。但我考泛读理解题总是名列年级前茅,再长的一大篇文章,特别是小小说类的理解题,我看看小说的开头,就已经知道小说的结局了。而这种理解力对于我后来从事的口译十分重要,因为拥有逻辑辨识力的口译员,只要听懂讲话者的部分内容,就可以把讲话者的整个思路串连起来。
          我认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差别其实不在于语法本身,而在于专业文化养成。事实上,所有学语言的人都会拥有不同文化特征。如果你走进外交部的办公大楼,进入地区司的办公室,你会发现我们外交官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主管方向国家文化的影响。如果你进入日本处,你会看到我们的外交官的言谈举止与日本人极其的相似。事实上,不仅学语言如此,不同的专业的学生会养成不同气质和思维方式。这是由他们的专业文化决定的。
          学英语的人大多崇尚民主和自由,这应该和英语本身的文化特征有关。而我们还应该学习英语的严格的法制特性,即英语严格的语法结构。英文是在严格语法体系下展现出包容和对人性、自由的尊重。而这恰恰是人治语言的中国文化所欠缺的。中文的语言之美这些年来已经被官方语言中的“假、大、空、全”摧残得差不多了。这种官场文字看似严谨,其实基本都是废话,它毒害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官员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民生变得冷漠。可悲的是,这种文字我曾经写过十几年,因此对其深恶痛绝。
          所以我想说,学英语一定要读原著小说,看原版电影,听原版录音,唱原版歌曲。就如同我们要学好汉语,就要多从老祖宗的语言中寻求美感一样。
          这是一种养成,是把英语学深学透所需要的。
          第四篇: 重复,才是语言学习的原生态
          许多中国人英语学习失败的共同原因是迷信方法。他们喜欢各种新的学习方法,喜欢光鲜的教材,喜欢听各类大师的演讲(天知道,考试培训都会出现大师和教父),喜欢英语教学被复杂化,还喜欢被别人励志,唯一不相信自己。其结果是被善于商业游戏的培训机构诱惑,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和信心,但英语水平永远是原地踏步,或者原地踩秧歌步。
          想想自己从小到大是如何学习汉语的,我们就能知道英语应该怎么学了。语言是相通的,学好一门外语以后,你很容易地就学好了第二门外语、第三门外语,只要你愿意。
          我们学习的第一门语言是汉语。但我们早就忘记了我们的第一语言是怎么学的了。要知道汉语远远要比英语复杂得多。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看着他每天要N遍地抄语文生词,背诵课文,阅读、造句和作文,我才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汉语就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平时练习的汉语口语其实也十分有限,我们每天不断重复吃喝拉撒睡那些套话。而我们中国人打小就缺少自主表达思想的机会和能力,我们被动地学习着,被教导着,主观创造力、判断力和想象力一点点的退化着。
          怎样才算学好英语了呢?当然是“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运用自如了才算是学会了。因为这时英语成了你生理功能的一部分。把英语变成你生理功能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复,千百次的重复,直至你形成条件反射。
          我上课时经常会拿运动员来作例子。我说一个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练过多少次接发球,一个神投手投过多次篮,哪个神枪手不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如果你看过他们训练的话,你对他们的成功就毫不见怪了,如果你也接受过这样的重复训练,你肯定可以打败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专业与非专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你重复的次数。重复的结果就是形成正确、迅速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时候动作是固定的,不走样的。体育如此,音乐演奏者的培训也是这样的。凡事都是熟能生巧。
          所以在我看来学英语其实很简单,需要的是重复的勇气和毅力。我从本性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跟注重基础性的重复。学英语,就从语音语调、基本句子结构、甚至书法这样的细节做起,做好重复,特别是口头重复。
          跟我学习口译的同学不少是来学习口译技巧的。我告诉他们,口译没有什么技巧。因为所谓的技巧就是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的统一解决方案。这一现象我瞬间可以解决,因为我重复解决过很多次。没有重复和积累,告诉你再多的技巧也没有什么用。把这些技巧变成你条件反射的一部分,只能靠重复的练习。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英语教材,红红绿绿的花样翻新。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新概念,因为它的阶梯性编排、因为它对于语法的简单清晰解释、因为它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把握。其实不管你手中有什么样的教材,只要你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把它啃完,你肯定能把英语学成了。
          而我们很多英语学习的失败者,他们手上常常有好几套教材、磁带或光盘。他们的书差不多都学过不到一半,他们的后半程的磁带和光盘从来没有开封过。我相信他们只要啃完其中的任何一套,他们就不会抱怨英语的难学了。
          愿意重复,坚持重复,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关系到你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成败。
          所以我更主张,通过成功地学习英语,培养出一个成功的生活态度来。
          所有教授英语的人,无论是你是老师还是商人,当你用华丽的语言去告诉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会的。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重复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篇:悟,是上苍赐于坚持者的礼物。
          这是我以前写的博文里的一句话,也是我结课时经常送给同学的最后一句话。
          悟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它是一瞬间的灵魂火花,让你豁然开朗身心愉悦。悟是一种融会贯通,它让你重复积累下来的东西瞬间变得轻灵,让你在黑暗的摸索中感觉到光明,让你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学习其实就是不断感悟的过程。当你悟过一次,你就可以期待下一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悟过很多次。第一次悟是在上高考前,夕阳下我坐在家乡的后海塘上看书,一瞬间找到了各门课融会贯通的感觉,一下感觉到很释然很轻松。第二次悟是在上军校看完第一本英文小说时。第三次悟是当口译的第三年。最近的一次悟是教口译时才发现汉语与英语其实是相通的。
          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悟,就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当你在迷茫中继续迷失的时候,一个高人的点拔会让你的顿悟,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也会让你顿悟。但悟必然是量的积累的过程。而量的积累完全靠坚持。
          我从军校毕业时,恰逢天下大乱,七月底被送去38军代职当了副连长。开始的时候还能象学校里那样天天朗读一会英语。后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部队格格不入。战士经常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们的领导在讲鸟语。记得第一天到连队与战士打排球,我穿着学校里的短裤背心和球鞋就下场了,结果发现其他的干部战士都穿着军裤、军衬衣和解放鞋,我是他们中间的另类。后来我选择了融入部队中去,和干部们一起大口喝白酒,和战士们瞎聊天,连通信员给我洗衣服也习以为常了。只是英语就被我彻底放在了一边。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把英语忘记得差不多了,心里突然害怕起来。我军校四年唯一的成就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被我一点点淡忘了。
          于是我跟营长要求每天给我时间学习英语,因为我告诉他这是总部领导的要求。
          营长给我找了连队的一间库房作为我的学习室。每天下午练习英语,隆冬时节的狼牙山下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没有暖气。我从服务社买来了一大叠信纸、一瓶墨水,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翻译完我带到连队的唯一一本英语小说《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近乎冻僵的手一字一字的把书译完了。从开始时候的艰难到后面的流畅,从开始时语言的生硬到后期的轻盈,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现在打开书柜还可以看到自己当年的翻译手稿,依然拥有一种成就感。那时译书不是为了出版,只是为了让自己重新回到英语世界里。
          后来我回到了温暖的北京。再后来的十几年里我一直给形形色色的领导做口译,跟着他们出访,还做一些文件的笔译,讲的都是别人的话。经常令我感觉很无聊和厌恶,以至于后来我一度拒绝当口译。
          我在军队最后的四年回想起来是很美好的,那时恰逢911后国际安全合作方兴未艾,我也成为了校级军官,因此常作为中国国防部的代表到处出席国际会议,直接用英语发言和问答。英语终于成为了自己的工作语言,多年做口译养成的思维逻辑转换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我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凭借语言上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交锋。自己的桌前挂着五星红旗,名牌上写着自己的军衔和国籍。那时我为国家感到自豪,也希望国家能以我为豪。
          当年一起学英语的军校同学,现在还能用英语的已经很少,因为很多人已经转行,我们曾经为之付出青春的英语最终没有成为我们多数人的生理功能。这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许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业并不是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你成功的是态度,对于事业(无论是喜欢的还是被迫从事的)的专注和坚持。
          这么多年来,英语一直是我的生存工具,不想放弃也无法放弃。如今看到学口译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其中能成为口译,或借助口译能力改善一下环境的人其实很少。我最想告诉我的学生们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缺失的两个字: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5 17:35 , Processed in 0.093905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