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论自己的记忆力有多好,口译译员都不能、也不应该只依靠记忆力,而应该学会记笔记。口译笔记不同于一般比较详尽的课堂笔记,也不必使用速记,而是用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记下说话者的要点。几种笔记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堂笔记要求详尽,以便日后复习或参考。速记则要求一字不漏,速记员工作时完全是靠条件反射,他在听时来不及或不必要考虑说话内容。而口译的笔记只是为了译员本人一时的需要,译员应把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抓要点上,边听边考虑翻译,在本子上只需记下能提醒自己的关键词就可以了。学生在初做口译时,笔记往往记得很多,以为这样有助于翻译,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写的速度无论多快,也不可能做到赶上说话的速度,忙于记笔记就不可能做到等说话者话音一落马上口译,而是需要返回去查看笔记,这样不但满足不了口译“快捷”的要求,同时由于记笔记时顾不上考虑翻译,口译的语言质量不可能很好。因为口译的笔记纯粹是为口译译员个人用的,所以一定是因人而异,译员熟悉的方面越多,知识面越广,需要记的笔记就越少,比如介绍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如果译员对这一专题很熟悉,可能只需要记几个词和一些数字就可以了。口译的笔记因人而异,每个人熟悉和善于记住的东西不同,需要做笔记的自然也不一样。至于笔记使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也译作目标/目的语)还是原用语(Source Language,也译作来源语),主要看译员本人觉得怎样更快、更简便。因为笔记只是给个人参考的,译员完全可以中英文与符号并用。一般说来,如果听时译员一时想不起来某词汇或术语的对应译入语,不妨记下原文,很可能在口译的过程中又会想起它的对应译入语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符号时最好利用一些大家熟知的符号,如用UN代表联合国,gov’t代表政府,int’l代表国际等等,切不可临时编造,以免弄巧成拙,在慌忙中忘记符号的含意。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供译员个人参考的笔记不必写得整齐,但必须保证他自己能看得清、看得懂。记笔记是口译译员的基本功之一,每个学生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口译译员还应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口译传达的是中心思想,不是,也不可能像笔译那样一字不漏地翻译原话,这就要求译员在表达时重新组织、归纳。对于口译来说,发音正确、语调自然应该是不在话下的。另外,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交谈者可能因犹豫而重复、甚至结巴,译员却应该自始至终讲话干脆利落、清楚连贯、不紧不慢;一旦开口就务必设法把讲出的句子说完,不要中途改变主语或句型,以免耽误时间,并给听者带来困扰。口译译员还应避免使用口头禅和不必要的重复。为此老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听他们自己口译的录音,这样不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一个优秀的口译译员知识应该广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平日就要注意积累知识,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渠道获取知识。听广播、录音,读报刊书籍,看电影、电视都能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网上查询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当今的世界发展极快,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词汇和表达法,口译人员应该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此外,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对交谈双方和他们要讨论的内容有所了解,都有助于译员做好工作、避免错误。译员见多识广,才能够灵活主动,具有应变能力。如果我们知道“京韵大鼓”是怎么回事,就不难表达为story-telling in Beijing dialect with drum accompaniment。实际上,许多中国特有的东西就是用解释的办法来翻译的,比如“四合院”译成traditional single-story houses with rows of rooms around the 4 sides of a courtyard;“豆汁儿”译成a fermented drink made from ground beans。因此,译员要特别注意扩大知识面。
口译译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牢记自己不是演员,不该喧宾夺主,表现个人。我们可能都注意到,一般新闻发布会大多只看见发言人和提问者,较少见到口译译员。译员的职责是使交流双方感觉不到他们之间存在语言障碍而自由地交换思想。尽管双方交流离不开译员,他毕竟不是、也不应该把自己当作主角。但译员也不是一部机器,他的言谈举止、衣着、甚至性格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微妙地影响双方的交流。如果译员着装怪异、举止呆板或表情过于丰富,耸肩、吐舌头等,必然影响双方交流。我国的口译译员和其他涉外人员一样,应该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应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热情、自信。同时,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包括严谨的作风,注意保密,一旦发现译错,要找适当时机予以纠正等)等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此外,口译译员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便在众人面前、在隆重或混乱的场合以及遇到困难不会翻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镇定,充分发挥出平日的水平来。健康的身体对口译也很重要,它可以保证译员在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防止出错的重要条件。
五、 学习方法因特点、形式和内容而异
口译操作的形式主要有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交替口译是先听后译;同声传译则是边听边译、边译边听。相比之下,同声传译的难度要大得多,对译员的要求也更高,需要特殊训练。交替口译又有单向和双向之分。单向口译时,原用语和译入语保持不变,口译是单纯的汉译英或单纯的英译汉。单向口译一般用于大会发言、演说、致辞。有些国际谈判,双方都自备口译,这时就只需要单向口译。但是需要译员双向口译的时候则更多,口译译员要同时承担汉译英和英译汉两项任务,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开销。由于国外能够担任英译汉和汉译英双向口译的人才有限,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中国译员头上。
口译按内容大约又可以分成三类,其要求又稍有不同。一般生活口译(包括旅游、接待、购物一类)灵活度最大,其中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对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问题。其次是一般专业交流的翻译,这往往需要译员熟悉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法,比方说讲到医疗卫生,如果不知道一套专业术语,完全靠释义,不但费时、费事,往往还不能准确表达,而表达不准确可能会出大问题。像涉及外交、对外谈判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口译,灵活性就极小,这时译员一定要熟记固定政策的译法,不但用词和表达法不能错,时态也不能错。通常所说“外事无小事”就是这个意思。明确了以上差别,在学习时就可以区别对待。
有时口译只要求译员汉译英,有时还同时要求英译汉。同为口译,二者的目的和难点不尽相同。汉译英口译侧重于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如果译员熟悉背景知识,理解不会构成问题。一般说来,译员遇到困难更多的是语言表达。因此,有必要掌握有关的词汇和术语。英译汉口译主要是帮助中国人了解外国的有关情况,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要听得懂,如果讲的内容译员不熟悉,难度会更大。同时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由于思维方式和我们有差别,英语的表达方式也因此不同,这都给译员的理解带来困难。懂得了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口译的区别,注意有针对性的勤学苦练,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 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重点
中国人在口译中常遇到的困难还有数字以及一些带有中国特色表达法的翻译,这些需要着重训练。
1. 数字口译
迅速地翻译数字对中国人来说不容易。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表达数字的方式不同。汉语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也就是以“十”的倍数来表达;而英语则是在数字超过千以后,以“千”(thousand)的倍数来表达的。如“一万”是“十千”,即ten thousand;“十万”是“百千”,即hundred thousand,直至“百万”(million)。百万以上的数字则用“百万”的倍数表达;如“千万”是“十百万”,即ten million;“亿”是“百百万”,即hundred million,直至“十亿”(billion)。因此,凡遇到“万”和“十万”时,都要变成“十千”、“百千”。口译必然会遇到数字,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会出错,而数字译错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应始终把数字口译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2. 意译能力、应变能力
培养意译能力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摆脱困境。没有经验的译员在遇到难点时,往往生硬地逐字直译,而不会采用意译的办法,其结果是尽管对方听到了英语,却不知所云,译员没有能够传达任何信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词汇和表达法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许多新词和提法(如“超生游击队”、“铿锵玫瑰”等)都没有相应的英语表达法,这就要求译员灵活地运用意译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设计出培养灵活意译能力的应变练习供师生课堂讨论,大家通过集思广益可以总结出一些灵活口译的方法,将来遇到类似困难时不至于紧张得不知所措。
3. 学会使用普通的小词、常见词、概括性强的词
写作教学通常强调用词确切、具体,但口译教学却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一些根据性强以及搭配能力强的词,因为译员一时想不起来合适的词时,这类词能解决问题。比如,不会说pediatrician(儿科医生)或gynecologist(妇科医生),可以用概括性强的doctor加上who specializes in treating sick children以及who specializes in treating women’s diseases等普通词来代替。小词、常见词不但易懂,而且灵活、用处多。我们翻阅短语动词的词典,就知道像be、do、have、give、take、make、get、go、come等最常用的单音节词和in、on、out、for、at、by、to等介词或副词搭配连用,可以构成上千个不同的意思。用短语动词是口语体的特点。此外,还应注意学习掌握像achieve、expand、practice等搭配能力强的词,如achieve可以和success、equality、modernization以及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许多名词连用,expand可以和relation、trade、population、contact、market和cooperation等名词连用。
4. 注意词的搭配
由于受母语的影响,中国人常在词的搭配上出问题,比如大雨、大雾不说成big rain、big fog而用heavy rain、heavy/thick fog。中国人说“我的家庭很简单”,译员不可译成:My family is very simple.而要说:My family is very small. 每个专题都有一些重点词汇,如education、record、reform、activity、policy、development、relation等关键词,掌握了这些词的搭配法,加上与某一专题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法后,再对有关专题进行口译时就可以比较自如了。
5. 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尤其要区分在英语中不是同义词、却又译成同一个汉语词的那些英语单词或短语。
译员要做到表达确切,首先应能正确理解词汇和短语。由于图省时、省事,许多人往往愿意使用英汉词典,查阅时,又常常不认真阅读例句,这样就分不清同样译成“坚持”的insist on和persist in两类词的区别。如果培养了查阅英文词典的习惯,就能够避免许多类似的错误。词典告诉我们insist on多用于意见、主张,它的意思是state or declare forcefully,esp. when other people oppose or disbelieve one,例如:She kept insisting on her innocence. 或demand(sth.)forcefully, not accepting a refusal,例如:I insist that you take immediate action. 而persist in多于用行动,它的意思是continue to do sth.,esp. in an obstinate and determined way and in spite of opposition,argument or failure,例如:We persis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因此,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异同可以保证口译正确传达原意。
七、 总结
总结起来,口译课程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成为能体现中国形象、具备涉外工作人员应有的素质、能基本胜任汉译英和英译汉即席交替口译的译员。
2)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作风,以及不断积累知识、随时收集新语汇的能力和习惯。
3)帮助学生了解交替口译的特点、标准和对口译译员的要求。
4)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记笔记的能力,教授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笔记符号。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说话干脆利落;一旦开口,就要设法把句子说完,不要中途改变句型。
6)锻炼学生使之在众人面前讲话不怯场;要求学生口译时体态举止端庄大方,衣着得体。
汉译英口译课程的目的:
1) 帮助学生了解汉译英交替口译的特点、难点和标准。
2) 帮助学生熟悉我国基本国情和一些重大方针政策。
3) 教授有关我国基本国情和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英语词汇、短语和表达法。
4) 培养学生在忠实传达中方讲话原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数字口译能力。
英译汉口译课程的目的:
1) 帮助学生了解英译汉连续口译的特点、难点和标准。
2) 培养学生听觉理解能力,熟悉并听懂英国、美国两种口音,抓住外方讲话的中心思想。
3) 教授学生灵活地将较长的英语复合句分解成简单句而后译出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数字口译能力。
实习编辑:褚萍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