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双方交流的流畅,口译人员必须尽快地将源语译成目的语,因此,要求口译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出口成章几乎是一种近似苛刻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口译的直接结果是扩大语义对应幅度和格式限度。
例如:请问香港有什么地方使您情有独钟?
译: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Hongkong?
这样的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信”的尺度。
2、习语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丰富多采的习语,这也是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这些特殊的语言成分都有着非常浓烈的民族和修辞色彩,鲜明的形象或地方特色。它们是独立的,不规则但又是固定的,无疑对口译员来说是一大障碍。有些英语习语具有违反语法规则,不合逻辑的特点。例如“ups and downs”(起伏)和“ins and outs”(底细)中,介词被当作名词用,这在英语语法中是允许的。在“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中,“cut”按照语法应该是 “cuts” ;另外,To cry one’s eyes out 的字面意思是把“眼睛哭出来了”,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非常吃惊)的字面意思是“把心放在口中”,As fit as a fiddle 的字面意思是“像提琴一样强壮”这些俗语如果用逻辑层面去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同样,部分汉语习语也具有违反语法规则和逻辑的情况,汉语习语通常是由文言来表达的,文言和现代汉语还是有区别的。例如,“莫名其妙”的字面意思是“莫名他的妙”;“三心二意”是“三个心,两个意”。有些习语例如“一叶知秋”就不能用现代语法来解释。“胡说八道”中的“八道”,“吃得开”和“吃不开”就不能用逻辑来理解。 转
贴于 中语言结构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使得英汉习语不能找到它们精确的词语或表达对应,所以原来的格式就不再被追寻。习语通常在一种更泛的层面被重组,有些词组被抛弃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语言重组又一次违背了翻译标准中的“信”的原则。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译: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而不是: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3、口译中的非精确表达
比如, “冲洗液”这个专有名词“drilling fluid”,在对钻探工程专业术语知之甚少的口译员来说,可以在情急之下译成“a kind of washing liquid to protect the core”(一种保护岩芯的冲洗液),并可以再追加一句“What do you call it?”在这类无法精确翻译的情况下,采取这种非精确释意法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这种另辟蹊径的灵变性。无论如何,只要能变着法子让对方明白彼此的意思,口译的主要目的就算基本达到了。
4、中国英语的应用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不是Chinglish,它是指在英语构词法的基础上,赋予中国特色的词汇或表达以满足文化空白中的零对应。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不同,中国英语是基于英语又融合汉语的一种英语。中国英语反映了中国文化。如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atives”,尽管这种词汇和表达没有编入正式的英语词汇,中国英语在口译场合的使用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