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口译活动与日俱增。口译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本文对口译的外部表征,即口译中的不规范表达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分析了其可接受性。这些可接受的不规范表达在口译中因即时性和文化空白等因素导致的英汉或汉英的零对应中,起到了很大的补救作用。
二、口译中的不规范表达
然而,口译过程包括“听-记忆-重组-译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对译员来讲,最困难最有挑战的部分就是如何平衡正确理解原语以及用易于理解的目标语正确的将原话译出之间的关系。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各种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历史,所以文化间的对应空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现场紧张的气氛下,译员碰到一时难以找到对应语的情况比比皆是。于是情急之下,不规范表达在口译中屡屡出现。这些现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口译表达中的低层级化;二是习语的不规范性和不规范翻译;三是口译中非精确表达;四是中国英语的应用。
1、口译表达中的低层级化
低层级化并非低级化,话语可按照它的语言结构和措词来分等级。这类低层级化又可以分为原语言说话者本身语言的不规范和口译思维和行文不具备书面语那样高度组织性和口译时的简化表达,通常表现在语言质量上,结构松散,组织欠佳,这些都违背了格雷斯的合作原则。
口译人员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一说起话来便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有时候说的话完全不着边际。有时即习性使得原语言说话者语言结构无序,这也是日常口语的特征之一。也有可能在思维不够严密,个人情绪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了这种松散,冗长甚至带有大量不符合语法和逻辑的话语,或者夹杂有大量习语,俚语或多余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口译人员可以礼貌的等待对方把话说完,但没必要将对方所说的话全部翻译出来,这样不但浪费时间,也会令交谈另一方感到空洞、冗长。
为了保证双方交流的流畅,口译人员必须尽快地将源语译成目的语,因此,要求口译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出口成章几乎是一种近似苛刻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口译的直接结果是扩大语义对应幅度和格式限度。
例如:请问香港有什么地方使您情有独钟?
译: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Hongkong?
这样的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信”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