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回复: 1

《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逝世 享年90岁

[复制链接]

36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4809
发表于 2017-12-14 21: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人民日报消息,台湾中山大学今日中午发布新闻简讯——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于今日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90岁。先生的代表作《乡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230_1712141625264K77eameO841R2we01.jpg

230_1712141625264K77eameO841R2we01.jpg

          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因为母亲原籍为江苏,所以他以“江南人”自称。
          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所以余光中对四川的感情很深,自认为是蜀人。他的生日正好是重阳节,因此也常常称呼自己为“茱萸的孩子”。
          1940年进入南京青年中学,后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选择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外语系,随后移居香港。
          1950年迁至台湾,同年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从1985年开始,就一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还曾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还是厦门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大陆高校的客座教授。他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余光中生前专注于诗歌、散文的创作,从事评论和翻译工作。他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四度空间”。
          生前出版了40多本文学作品,包括翻译集13本、诗集21本、散文集11本和评论集5本。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最被我们熟知的是《乡愁》。当时,已经离开大陆20多年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创造了这首诗歌。
          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这首《乡愁》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寄情诗歌,余光中表达了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这首诗歌传颂几十年,说出了几代人对大陆的思念,对统一的期盼。
          下面来回顾一下这首《乡愁》,以及两位大家的英译版。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Homesick
          赵俊华译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
          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
          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8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270
发表于 2017-12-14 2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Nostalgia
          杨钟琰译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
          余光中不仅自己创作诗歌,还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也曾翻译过英美文学大家的作品。
          当今文青常说的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就是出自他的译笔。
          这句的原文为“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中的经典诗句。
          而余光中以四字格的方式译成中文,突出人性中的阳刚与阴柔的两面,即: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他也说过这样的金句——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如果说,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
          ——余光中,2002
          这句对于翻译的经典阐释,也体现在他翻译美国女诗人 Emily Dickinson 的 I Died for Beauty《殉美》一诗中。
          I Died for Beaut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an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For Beauty," I replied.
          "And I for Truth,-the Two are One;
          We Brethren are," he said.
          And so,as Kinsmen 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our names.
          《殉美》
          余光中 译
          我为美死去,但是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又有个为真理而死去的人
          来躺在我的隔壁。
          他悄悄地问我为何以身殉?
          为了美,我说。
          而我为真理,两者不分家;
          我们是兄弟两个。
          于是像亲戚在夜间相遇,
          我们便隔墙谈天,
          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际,
          将我们的名字遮掩。
          此外,余光中一直致力于提倡中文的纯洁,反对公式化的“翻译体”,反对欧化,讲求中文的意象美。
          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
          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
          这种思想就体现在余光中翻译雪莱的诗歌中。
          England in 1819
          Percy Bysshe Shelley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一
          Princes, 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 who flow
          Through public scorn一mud from a muddy spring;
          Rulers, who neither see, nor feel, nor know,
          But leech一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
          Till they drop, blind in blood, without a blow;
          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一
          An army, 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
          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一
          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一
          Religion Christless, Godless一a book sealed;
          A Senate一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一
          Are graves, 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
          Burst,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英伦:一八一九年
          余光中
          又狂又盲,众所鄙视的垂死老王——
          王子王孙,愚蠢世系的剩渣残滓,
          在国人腾笑下流过——污源的浊浆;
          当朝当政,都无视,无情,更无知,
          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
          终会矇矇然带血落下,无须鞭笞;
          百姓在荒地废田上被饿死,杀死——
          摧残自由,且强掳横掠的军队
          已沦为一把双刃剑,任挥者是谁;
          法律则拜金而嗜血,诱民以死罪;
          宗教无基督也无神——闭上了圣经;
          更有上议院——不废千古的恶律——
          从这些墓里,终会有光辉的巨灵
          一跃而出,来照明这满天风雨。
          余光中的译文中自带中文流畅的韵律美,脱离了英文的格律束缚。既有西文的骨感,又有汉语之精髓;既遵循原文,又有所创作,令人读来叹服。
          缅怀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1 18:17 , Processed in 0.070734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