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7|回复: 1

“纽约女教师”李东:纽约人际关系潜规则

[复制链接]

36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4809
发表于 2017-3-13 2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规则这三个字多少会让人浮想联翩。有人的地方,就有规则,有的规则白纸黑字明文协议,有的规则圈内人士心照不宣。本文所谈,皆基于我个人在纽约的经历。说宽了,是做人道理,说窄了,是圈内文化。有些说法适用于全球各地,有些说法可能只适用于我的个人案例,请读者自甄。因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所以本 文会涉及到文化期待、语言动作、思维习惯、信息解读等诸多层次。人际圈子以很多种形式存在——家人、好友、同事、上司、教授、同学、校友、兴趣小组成员、利益相关人士(stakeholders)。本文所指的交往对象可能以各种形式存在,人群主体为Graduat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who live and work in New York City, mostly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这里的人。纽约这座城市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这里云集了各种各样有意思有才华有资源的人。我是一个拒绝guidebook的人,喜欢自己去闯荡和体验,有过诸多奇遇和serendipity,也碰过不少壁,有过不少awkward moments。教训,是很深刻。
        我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外国人,掐指算来也有好十年经验了。但是到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和在外国的外国人是不一样的。我不能完全按照之前与到中国 的外国人交往或者与中国人交往的逻辑在这里开展人际交往。简单来说,They expect us to behave in certain ways.
        纽约很大,圈子很小。
        在纽约,你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过大部分人,与你无关。You are just another irrelevant perfect stranger.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个人频繁交往圈子其实并不大,一方面,大家手头上有无数的事情要忙碌,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 么多人在我们的圈子里。除非你的职业要求你有很大的职业圈子,比如:做sales。大部分人,对工作圈子和个人私生活圈子也有较明确的区分。进入他人的圈 子,或者把别人纳入自己的圈子,都需要理由,要么,利益相关,要么,志趣相投。大家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空间给random people。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或者建立适合自己的圈子。圈子不在多,但在每个圈子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圈子太多,是经营不好的。
        永远尊重他人的时间
        纽约人对自己的时间非常protective. There are just way too many things going on in the city and in each individual’s life. 一个真懂纽约的人,一定不会觉得无聊没事干,反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天有48小时来应对迎面扑来的生活和大苹果!你要清楚地明白,你是无法在别人的时间线里随意进出的。如果你硬要随意进出,别人会觉得你很rude,然后对你关上门。要进出,要给理由,要给notice(预先通知)。邮件和短信是比电话更安全的联络方式,因为这给了对方回旋的余地。别催促,纽约人最怕被催促。要有耐心,但不要等待,继续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就好。除非是谈婚论嫁了的 男女朋友或者是很好的朋友,别抱着一束玫瑰在人家楼下等着“制造惊喜”,会把人家吓跑的。除了家人和亲密的朋友,我一般只会给专门负责解答某类问题或提供某种信息的接线员打电话。纽约人不回邮件不回短信或者“十年”之后才回也正常得很,99.99%的情况是:邮件和短信都安全抵达,但是你对对方而言不重要 或者不相关。永远感谢别人花时间为你做了什么事情,哪怕只是跟你聊了会儿天,说了几句话。
        在什么场合扮演什么角色
        每个场合对你的expectation是不一样的,所以进出不同场合要自如地转换角色——着装,言语,动作,情绪,状态。在library就该做个nerd,在家就该做housewife, 在幼儿园里就该做个善良细腻老师,在club就该做个“艳女郎”。该做领导的时候拿出领导风范,该打下手的时候就踏踏实实把琐碎的活干好来。角色没选对或扮演不好,你在那个场合里就会显得很odd,这会影响你跟周围的人互动。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扮演某个角色,看看老演员们是怎么做的,从模仿开始。这不是“不坚持自我”,而是“灵活的人生”。既然你选择进出某个场合,就意味着你能承担那样的角色。“人生如戏”,其实一点没错,我们所有的作为都是表演,只不过有些表演是真实的,有些表演是做作的。
        想利用别人的资源首先自己要有实力
        纽约云集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美好的资源——学术,财富,人际等等。到这里来的纽约客们,纷纷想利用这里的资源,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资源。有争取资源的心态是好的,不过,你要明白任何资源都是有获取权限的。撇开网路上的分享性资源不说,现实世界中的很多资源是有获取壁垒的,没有实力,你根本无法获取别人的资源,也没有证据表明你能利用好那份资源。别去碰你配不上的资源,这是一种徒劳的只会带来挫败感的做法,反而,应该修炼内功,等待时候到了,资源自然会来找你。
        好好利用名校的人脉资源
        如果你还认为到名校只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那么你已经错过很多资源了。这个世界正在经历cognitive surplus,知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取,但人脉,是具有独占性的。我的一个学姐跟我说,她在美国做项目,都是拿着TC(Teachers College)的名字跟alumni签下的合同。名校是你资源库的入场券,没有这张入场券,I’m sorry, you are not even invited. 但你进场后是去吃免费cheese,还是去利用机会做network,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只有互惠的关系才会持久
        人际关系有很多层次,我觉得除了至亲之情,所有关系都必须reciprocal才能稳定。也就是说,除了父母给我们的爱、支持、帮助是无条件,其他所有的惠利都是有条件的。很多交往都是交易,需要加深对这一点的印象可以看英国的黑色幽默剧《Black Mirror》。即便互惠性不以金钱、权力、内幕信息、性等形式存在,也一定要以其他方式存在,比如专业性的实践(工作劳动)、知识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个人魅力价值(charisma)、审美价值(长得好看)等等——更适用于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所以,好好思考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以换取别人能给你带来的东西。占便宜的思想,是断然要不得。你占便宜一次,别人不会让你占第二次。反而,给予别人多一点点,别人会记着你。
        做好事要留名
        小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做好事不留名”。其实做好事不留名这种做法并不鼓励做好事。人都希望自己做了事情得到认可,谁希望自己的付出和行动是 unnoticed的呢?于己,要光荣自信地跟别人说自己参与什么项目的哪个部分——take credits for it,但是不要夸大事实;于人,千万要give people credits,这是对他人工作成果的尊重和对公平的实践。只有一个奖励机制非常健全和公平的体系,才是鼓励个人创造和贡献的。
        这个世界不是由大人物推动的
        我们有时候容易造成“这个世界是由大人物推动的”的错误印象,因为“大人物”总是在媒体中被highlight。于是,很多年轻人的野心是有朝一日也成为像某某某一样的“大人物”,或者觉得一定要接近某某某自己才能成事。我对那种盲目崇拜top dog的心态非常不以为意。你想想,纽约的繁荣怎么可能只是由被highlight的那些显赫人物创造的呢。我的意思是,这世界是由无数的“小人物”们推动的。不做“大人物”,一样能给世界做贡献,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小事情是有价值的,做好“小人物”的角色——事实上,我接触过的很多大牛都把自己当成“小人物”。不是“大人物”的人一样值得你学习。事实上,高手都在民间,好好挖掘你身边的人力资源宝藏吧。
        你没有资格对人指手画脚
        美国人非常独立自主,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时间安排。你没有权利告诉别人怎么做。即便是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绝的私人的领地。在幼儿园里,你会听到小朋友之间的对话中有“I don’t need you to tell me what to do!”“You are not my boss!”之类的句子。作为老师,我在提供建议的时候会非常谨慎,“My advice for you is…”“I have an idea…what do you think?”等等。跟纽约人说话要谨慎使用“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等带有强硬祈使语气的句式或词汇,别人会觉得非常rude。在别人的生活方式侵犯到你的利益的时候(通常会有法律保护),可以据理力争,谈判商洽,诉诸法律。否则,谨慎干预他人选择。提供选择和建议的时候,也要采取保守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1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150
发表于 2017-3-13 2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权利决定你要做什么
        没人强迫你要干什么。美国人会做任何涉及到你个人的事情都会征求的意见,“I don’t know but is this something you are interested in?”“I was going to propose that…what do you think?”别觉得自己吃了亏,也别觉得占了对方的便宜。有一次我跟一个已婚男士半夜散步误了他回家的点,我再三说对不起,他说别说对不起,“This is my choice. I am an adult. I know what I am doing.”我的意思是,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权利,底线是自己设定的。不想做就不做,不要勉强,要很大方地拒绝。想做就去做,只要不违法、不违心、不侵犯他人利益。
        打开心房需要时间
        纽约人的自我防卫体系非常高,非常distanced, Midwest来的美国人都会跟我说,觉得people here are really uptight。表面上看去大家都笑靥如花,其实内心都在做着提防和盘算。一段真诚的关系,是需要时间来促成的。After all, it takes a while to know someone. 所以你会听到纽约人说“Don’t talk to me like you know me!”“Maybe we should hang out sometime and get to know each other more.”之类的话。给对方时间,见过一次面的最多算是点头之交。Don’t force any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be formed immediately. 另一方面,每一场相逢都是博弈,我们也不能一开始就和盘托出,把底牌全亮了出来。虽然说待人要真诚,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先自助后求助
        美国社会高度强调自力更生。于大,是一种人生奋斗的态度。别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任何人,别在任何人身上寄托太大希望。于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接触到的美国人,无论年龄大小,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尝试自己解决,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进行求助。千万不要拿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去求助别人。说得简单一点,毕竟,别人凭什么要替你Google呢?万一要求助,一定要说明自己通过努力已经无法解决该问题,希望别人从某方面提供帮助。得到帮助之后,一定要表示万分感谢。千万别给人分配端茶送水之类的小差事儿(秘书除外),nobody should run errands for you.
        对年龄有敬畏之心
        老一辈常常对我们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一直不以为意。其实,年龄真的很能说明问题。我当然不是赞同有些人倚老卖老,而是想说,年龄带来阅历,阅历带来气质。我接触的许多三十岁上下的男人/女人和二十出头的college kids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气场、成熟度、智商、情商是我handle不过来的。在“老人”面前,还是要有点敬畏心态,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别给人留下幼稚无知的印象。
        修炼好说话这门大艺术
        不夸张地说,美国遍地都是演说家——国会议员,综艺节目主持人,大学校长,小学教师,甚至幼儿园小朋友……Public speaking是从娃娃抓起的,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会说话的人,能给人很强大的气势,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能把信息传达得更饱 满,能把对话引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说话的艺术在于:言简意赅,生动有趣。强烈建议研究TED演讲。人们讨厌verbosity,人们讨厌cliché, 人们讨厌听得云里雾里的——“I have no idea what this guy’s talking about”。坦白讲,人们没那个耐心和功夫,especially New York folks. They don’t want to hear that much. It’s a case of TMI (Too Much Information).
        英语!英语!英语!
        I just can’t emphasize this too much.我在纽约遇到挫折,往往是跟英语不够好有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思想没法在这个语言体系当中得到很好的表达,我能给予的还有多少呢?难怪某好友跟我说,英语降低了他百分之八十的战斗力。有人跟我说美国人浅薄,我说是你不懂他们的深刻。你跟他谈浅薄,他就谈浅薄,你跟他谈深刻,他就谈深刻。问题是,你能跟他谈深刻吗?好好准备语言,因为纽约人是没有耐心听你磕磕巴巴地讲完话的。大量输出是基础——高质量地道的英语文章、电影、TED演讲、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内化是关键——摘抄、背诵台词、模仿口音、不懂就问,输出是目的——多写、多讲、在对话中不断改进。
        语言和思想要一致
        有一个讽刺笑话大概是说,韩梅梅车祸掉下山崖,施救人员在山路上对其喊道“How are you?”,其本能地回应“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于是,施救人员就走了(好冷**)……我的意思是You say what you mean. You mean what you say. Don’t confuse people. Keep it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美国人没时间跟你磨磨唧唧,猜测你到底想要表达神马玩意。除非你知道对方理解你的sarcasm,或你有意同对方flirting。不过调情也需谨慎,过嘴瘾容易惹麻烦。
        少对人倒苦水
        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都会有活得辛苦的时候,但大部分的苦,我们只能自己吞下去。除非是面对亲人和亲密的朋友,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太苦情,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一面抱怨一面倒苦水——尤其不能在人前落泪 (除非是那种很美好的感动)。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生活的弱者和无能的抱怨者。同时大家自己的生活已经够辛苦,不需要你去多加一笔忧愁。可以提出困惑,态度真诚地向对方咨询解决方案。最好能自信满满地分享一些快乐有趣的事情,哪怕装也要装出来。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美国人特别会赞美人,无论是五岁小孩,还是七十岁老妪,他们会赞美你身上的小细节,你的小思想,你的小作品,并且赞美得非常真诚,搞得你一天都乐滋滋的。既然赞美能让人心情更好,为什么不赞美呢?吝啬赞美的原因无非是:一,没有一双发现他人的美好的眼睛;二,发现了也出于嫉妒或者害羞的心态不去赞美。能够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品质,而将这种欣赏的情绪不造作地表达出来则是一种技巧。多收集赞美人的词汇:great, wonderful, marvelous, fabulous, stunning, striking, beautiful, impressive, inspiring, interesting, awesome, brilliant…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贴切的词汇赞美别人,运用你的声线。作为老师,换不同的词汇赞美小朋友是我的家常便饭,小朋友得到鼓励,会喜笑颜开,更加带劲地拿出更好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 07:47 , Processed in 0.08155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