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3|回复: 0

听大神聊英语学习世界的“易筋经”——新概念4册

[复制链接]

36万

主题

36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4809
发表于 2016-8-11 19: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英语的人大概都知道“新概念”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江娟老师可谓推崇备至。
          今天,我们来听听她是怎样看这套教材的,特别是新概念第四册。
          自从教授新概念课程以来,一直会有学生不断问我该如何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这套经典教材。
          其实,“新概念”之所以会“历久弥新”,跨越近半个世纪却依旧不败,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教材、学生、师资以及市场。
          诚然,在这些体系之中,教材本身的特色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因素。
          纵观整套教材,第二册和第三册几乎是市场主流产品,第四册却少有人问津。
          其实啊,这第四册才真正体现出语言学习的精华所在,我自己对于它的理解、喜爱和依恋也早已深入骨髓。
          不同于前三册,这册书中:没有严格的语法条款让人循规蹈矩;没有文章框架的套路让人亦步亦趋;亦没有功利性强的应试类单词让人索然无味。
          贯穿整册书的是:叹为观止的超长句群;一气呵成的论辩体系;凸显专业的高深词汇;以及更重要的,天马行空却又紧密呼应的英语思维。
          它的主题,涵盖了自然、生物、科技、社会、文化、艺术以及外空探索、历史名人;
          它的体裁,从扣人心弦的叙述,娓娓道来的说明,一直到耐人回味的小品,以至气势磅礴的雄辩。
          认真读完全册,一个真正热衷英语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不对它产生敬畏,却又难以抵挡那种无法释怀的魅力;
          于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充实中,在持续的彼此挑战和过招中,真正达到了自身内外兼修的无比强大。
          这,就是我对新四这本教材,不,这位“挚友”兼“对手”的总体印象。
          如果说“新一”是钢琴练习中的“拜厄”,以单支的小练习曲为主,一点点旋律外加大量的基础指法训练,那么“新二”就是布格缪勒、车尔尼599、799,带有故事情节场景设计的小曲子,让演奏者能够从感情上融入其中,熟练节奏和指法的融合;
          “新三”则是“小奏鸣曲集”“三部创意曲”,初步体现了大师的精髓,让练习者有了接近名著的成就感;
          而“新四”呢,它就类似于巴赫的平均律作品、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夜曲,是演奏者梦想的巅峰,是扑面而来的经典,更是值得每个人尽其一生去不断品味日益提升的历练;越过此峰,众山皆小。

043.jpg

043.jpg


       
                  在逐步靠近大师的精神旅途中,如下的四手联弹,是不错的指引。
       
       
                  1艺术的浸染
       
       
                  都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代言,于是,要彻底理解新四课文,那些波澜壮阔的艺术历程,那些历经时代打磨却仍绚丽多姿的大师经典,是我们学习的必备常识。
       
       
                  中国当代教育轻素质重应试,我认为一点不假。
       
       
                  在西方成熟的教育体系中,艺术,不论在哪个阶段,都是必修课。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艺术课,不是用来考级和升学,而是为了加强一种“修为”,为了提升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用于体味生活,更为了创造愈加美好的生活,这,才应该是艺术的真正意义吧。
       
       
                  我总是会在课堂上号召同学们去多欣赏西方绘画,多聆听西方音乐,多观赏西方舞蹈,因为,这些看似与英语学习不着边际的领域,会对于“新四”的学习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就拿绘画来说吧。
       
       
                  我一直喜欢“墨戏”这词。
       
       
                  当二字脱口而出时,恍若墨跳、色空、韵飞...感觉笔墨之下,山水活起来,人鸟动起来。
       
       
                  一幅水墨点染的画,全然散出传统士子须髯飘动、襟袖风扬的精魂,境由心生,意在象外。
       
       
                  所以,我看中国画,除了轻松、淡然、清净,还偷藏了一份窃喜和狡黠。不费一文,便洗濯了身心,不亦乐乎?
       
       
                  然而,当我们转身步入西方绘画,会发现更加壮丽的别样风景。
       
       
                  西方绘画结合了宗教艺术的历史、文艺复兴的人文、宫廷贵族的闲适、古典主义的厚重以及理想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各自散发的光芒,纵贯近十个世纪,横扫数十个国家,大师佳作此起彼伏。
       
       
                  不同于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大多是艺匠信仰和谋生之手。
       
       
                  他们心存一种悲悯自尊的人文情怀,并纯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自然,坚持科学理性精神,对景写生,严格固定对象、光源、环境、视点,不允许掺杂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厚薄、深浅、浓淡之间,求得栩栩如生的逼真画面,呈现出一种几何精神的理性思考。
       
       
                  如果说中国画是一出用水墨编排的戏曲,那么,西方绘画则是用油彩写成的戏剧;前者婉约蕴籍,后者则壮阔宏大。
       
       
                  我们在感受古今中外这些艺术家留下的一行行文明足迹时,心灵会远离枯淡,时光不致无色,生命不致飘忽...
       
       
                  于是,当我们再次拾起书本,品读英语之际,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热潮,这,才是真正的语言。
       
       
                  2哲学的思辨
       
       
                  康德说过,哲学是不能教的。
       
       
                  意思是说,哲学不是像数学、物理学这样的又一门科学,不能将它作为客观的知识来讲授和学习。
       
       
                  我也曾有幸参加过哲学课堂,非常羡慕其中workshop的讨论模式——导师与学生相拥而坐,讨论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萨特的存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大家捧着厚厚的著作,谈论各自对某个字眼、词句的理解,争论得面红耳赤,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宗教论坛;课程结束,大家互相友好地告别,彼此起身,投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哲学专业的那些同学们,生活可能清贫,物质可能匮乏;但是,他们的眼神一定淡定,精神一定充盈。
       
       
                  与他们在一起聊天,我经常觉得无比放松,没有学业职场的压力,顿觉人生云淡风清。
       
       
                  哲学在古希腊曾是一切科学的总称。
       
       
                  在古希腊人眼中,一切知识中都有哲学的问题;同时,一切知识问题通过哲学这门“爱智之学”与存在的问题发生关系。
       
       
                  希腊哲学家热衷于讨论自然本质,不懈地寻找着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正如德尔菲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有人说,哲学家的工作,总是以讨论大家不以为然的话题开始,并以得出一个大家更加不以为然的结论而告终;如同存在的意义,真理的获取,经验的深化等。
       
       
                  然而,也正是在这些看似无可必要的讨论和争辩之中,西方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用来作为思辨基础的科学体系,都得到了令世界以至全人类瞩目的推动和发展。
       
       
                  西方哲学体系的代表人物,均是同一时代显著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逻辑学家,如柏拉图、伽利略、罗素。
       
       
                  他们的文章,在新四教材中都有出现,于是,理解了他们的哲学思想,才能更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
       
       
                  3翻译的桥梁
       
       
                  我总是告诉学生,翻译,就是要成为一个杂家,一个知识和信息的“recycle
bin”,无所不知,无所不爱;要善于八卦、钟爱思考,强迫自己去关注我们的短板领域,比如时政话题、经济走向、文化动态。
       
       
                  翻译是一座桥梁,这头,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和东方文明;那头,是深刻透彻的英语和西方哲学。
       
       
                  有了翻译,语言才能达到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彻底理解,才有可能实现。
       
       
                  有人说,如果亚里士多德会讲汉语,他就不会是亚里士多德;如果孔子会讲英语,他就不是孔子。的确,翻译,是更好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的一把钥匙、一剂良药
       
       
                  有同学和我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他们非常用功的背诵了新四的相关经典章节后,觉得有所收获,却又不够深入,进入了一个胶着的瓶颈状态。
       
       
                  我建议他们去做翻译,尤其是“回译”练习。看着新概念教材中的汉语译文,然后试图自己把那些字句翻译成英文,和原文对照,然后,奇迹出现了,大家唏嘘感叹,顿时明白我的用意。
       
       
                  翻译,不仅是语言,更是思维;而唯有思维,是指引我们通往英语最高殿堂的唯一途径。
       
       
                  在那一条条翻译技巧背后,我们会像附了魔法一般,直抵英语的魔幻境地。
       
       
                  4词句的扩充
       
       
                  不可否认,思维翻译也好,艺术哲学也罢,随后体现在外的,仍是语言。语言体现在外的,不外是篇章结构、词句扩充。
       
       
                  新概念第四册的课文,每一篇都拥有完整严谨的框架,丝丝入扣的思辨,更重要的是,波澜壮阔的句群以及一语中的的单词。
       
       
                  如同《皇家间谍》中的军队类词汇、《瓦萨号》中的船舶类词汇、《伽利略的复生》中的天文哲学类词汇、以及《地球上的往昔生命》中的古生物类词汇。
       
       
                  学完这些文章,相信各位一定会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百科全书,上通天文,下懂数理。
       
       
                  至于句群,新四的课文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动辄四五个小分句,带领我们的思路针砭劈里直击要害。
       
       
                  比如《现代城市》中对于城市建造的本质意图,《医生与病人》中关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描述,《作家之所需》中有关作家创作过程的细致讲述,无一不让人惊叹于其细致与严密。
       
       
                  诚然,单词升级与句法扩充是新概念教材中每册书都会涉及到的主题,可是,我仍然偏爱而固执的认为,只有新四,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英语的风采。
       
       
                  作者简介:江娟,武汉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国内英语创意写作领域的先行者,致力于将自然与生活融入学术。
       

230_160810112658Mw8GmCFKNRAksr2E43.png

230_160810112658Mw8GmCFKNRAksr2E4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1 16:33 , Processed in 0.07097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