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档案
姓名:倪天瑜
就读学校:上海对外贸易大学
就读专业:商务法语
参加考试:中级口译
考试成绩:201.5分
学霸感言:欣喜之余想在此感谢新东方口译班的高颖老师和沈祎老师,通过他们的辅导,我感觉自己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均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
119_141119102229eTIrUAkB5rRINysT.jpg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我于今年9月份参加了上海市中级口译资格证书第一阶段笔试,笔试成绩一公布,我就迫不及待地上网查询了相关成绩,由于开学后学业繁忙,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复习口译课上学过的内容,所以得知自己取得了201.5的分时,还是很激动很惊喜的。欣喜之余想在此感谢新东方口译班的高颖老师和沈祎老师,通过他们的辅导,我感觉自己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均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其次,我认为在笔试中,听力与翻译是大家最容易丢分的地方,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也成了最容易拿分的部分。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给大家,如何在复习时间并不充裕的情况下通过笔试。
首先是听力。听力部分最大的难点,毋庸置疑,就是最后两大题的听译(包括句子与段落听译)则更具有挑战性。我认为这部分最侧重检验的是三种能力,即听力、记忆和表达。听力方面,只要牢牢记住一个宗旨,那就是Get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s,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字不差地记下说话人的每一个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听出说话人的意思,也就是meaning。Words只是载体,承载的是信息,而信息经过有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组合之后,就能形成meaning。再适当做一些调整和转换,通过另一种语言使用者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表达。每种语言的词汇、句法等等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都体现在words上,如果没能整理出说话人的meaning,而只是机械地一对一词典式翻译words,就会产出非常死板僵化的译文,更有甚者,在找不到对应word的时候,还会直接卡壳;记忆方面,强记能力强的同学用脑记应该是最好的,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经常都是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笔记来帮忙了。我运用了沈祎老师教授的“沈氏笔记法”,虽说还没有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也大致能记录下文章的大意,而且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笔试阶段的听译,同样也是口试阶段的一大神器,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多加操练,口试一次过不是梦!在这里的话,没有具体题目无法展开论述,大家报了沈祎老师的班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表达方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同学力求语言组织的完美,想了好长时间才动笔,在平时练习时,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固然值得鼓励嘉奖,然而在考试中,这却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普通人在考试时难免紧张,发挥失常的概率远远大于超常的概率。在那种情况下能及时地把大致内容比较准确地记下来已经很不错了,不必去苛求语言辞藻的工整华丽。同时,要切记即使你没有听懂,也千万不要空着不写,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你听到的内容进行补充扩写。
其次是翻译。曾经有人告诉我,翻译不过是“思想的跑马场”,这话也不无其正确之处。确实,翻译传达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但是这并不代表翻译不需要思考。英国
Eugene A Nida 和美国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文化部外文出版局局长林戊荪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外交学院英语教授陈文伯说:“好译文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文字表达与原文各行其道,
既考虑原文形式又考虑译文特点,译文地道而不违愿意,可以说是另一独立文本。”事实上,很多时候译者的思考过程甚至可能比原作者更为复杂,因为译者必须默默地分析咀嚼说话人话语背后的意图,理清他说话的思路,抓住他的中心思想,迅速准确地组织好语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觉,我才会认为,要想通过练习得到翻译水平的提高,提高理解能力是关键。中级考试的翻译题并不难,但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法。因此,就笔译和口译教材中一些经典段落,应加以熟读并力求背诵下来。这不仅对翻译,而且对第二阶段的口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然,翻译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平时多练习,勤思考。高颖老师的耐心讲解,精辟的分析与使我掌握了不少翻译的技巧,了解了中英文语言的特点,并且在遣词造句、语义理解、语汇搭配方面也得到了巨大的飞跃。翻译的切入点就是词汇(包括单词、词组)和结构(包括句型、段落和篇章)两方面。因此,翻译时要把原文的词汇、结构加工为译文的词汇、结构。词汇方面,须谨记,同一词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同样,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语境中要用不同的词汇表达。要熟悉工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历史、体育、奥运)、旅游、环保、贸易、金融、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用词汇和习惯表达法。否则,就会在表达上与原文亦步亦趋,追求形式对应而忽视内容理解,因而往往译不出深层意,有时甚至歪曲原意;结构方面,须对译出语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用译入语的形式来表达这种逻辑关系。这就要打破原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用译入语的结构和表达形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再好的方法、再有用的心得,如果你只是懒懒地扫过一眼或是顺手点个收藏以后就躺在你的收藏家里再也不动的话,那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不会纳入你自己的精神宝库。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去试去做,才能知道这一套方法是否适用于自己,才能少走弯路,离成功越来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