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随国家领导人访问加拿大。当时由于在加拿大发现过一两例疯牛病,我国已停止从加拿大进口牛肉。在会谈中,我方领导人表示“愿有条件地开放加拿大牛肉进口”,意思是愿意开放,但需要达到一些条件。而我当时翻成“条件成熟时愿开放加拿大牛肉进口(“China is prepared to open Canadian beef export to China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met”)。这样一翻,意思就有点拧了。加拿大农业部长连忙解释说加拿大的牛肉已达到各项标准,希望中方重新考虑。中方当时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已经同意了开放市场,加方还提这样的要求。后来中国大使解释说中方已同意有条件地开放市场,是翻译翻拧了,应用with conditions 或 conditionally.
翻译的过程中还常常会碰到一些成语、俗语。有时候中英文的成语是相通的,如“欲速则不达”、“一箭双雕”。有时按字面翻译也较容易理解,如“洗耳恭听”、“树欲静而风不止”。但多数时候,翻译成语并不那么容易。一次做翻译时,部领导谈到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想到合适的句式把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确实很难。我当时只好翻译成“贵州这个地方地很不平坦,经常下雨,人很穷”。碰到这种情况翻译需要两步:首先要将成语变成你所熟悉的通俗的话,然后再把它翻译成英文,但结果自然是打了折扣的。还有一次,外方领导会见时带上了自己的儿子。我方的领导和孩子握了握手说:“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这个怎么翻?把青和蓝翻出来肯定不行。当时就转译成孩子应该比他们的父母做的更好(Children should outperform their parents),这样更自然些。 英语要活学活用,有时还需要理解一些肢体语言的意思。一次,我跟随部领导访问美国,会见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部领导询问起伊拉克战争的情况,拉姆斯菲尔德欲言又止,只是把手做了几个左右翻的动作。后来部领导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可能是“一般,不好也不坏”的意思,但心里也不是很确定。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多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很有助于理解他准确的意思,这属于文化的范畴,是需要慢慢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