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入门》30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目上有一个不平凡的品种,它第一版畅销了17年,2000年升级版面世,迅速走红,可1983年的旧版本依然在市面上销售至今,每年仍需重印。这套教材最早的版本已经在市场上流传了30年。一套教材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在中国教育出版史上也可算是鲜见了。
这就是Step by Step——《英语听力入门》。
缘 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了。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极大地增长。然而当时毕竟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英语专业的教学可以说已停滞了10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英语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当时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师张民伦、乐融融、黄震以及金星男等老师率先开始了听力教学方面的探索。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听力资料。张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搜集了一些国外的原版书籍,研究听力教学的方法。然而国外的外语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切合我国的情况。原版听力材料也不能全部照搬到当时的课堂。他们开始考虑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在网络普及、国际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我们已经有点难以想象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和教育状况了。事实是,当时人们基本上接触不到有声英语材料。只有短波收音机才能收听到BBC和VOA的广播节目。在国家与政府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张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开始在录音室里录制一些对英语教学有益的广播节目。
当然,收录下来以及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资料浩如烟海,要用这些资料编写一套目标明确、条理清楚的教材,必须经过甄别和选材这一关。在一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一切都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操纵着简陋的录放机,编者们反复地听材料,做记号,进行剪辑。选好的材料还必须自己把它们听写下来,耗时耗力。碰到难点,编者更是多方考证,并向外籍教师请教,反复讨论才能确定。
就这样,一份讲义渐渐编出来了,教师们在“文革”后探索出来的英语听力教材有了雏形。
诞 生
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复社也不过几年,专职编辑也只有三四个人。
《英语听力入门》的责任编辑李景鸿老师谈起当年组稿和出版的过程依然充满了激情。出版社复社以后就着手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了解到外语系教师在编写英语听力教材后,李老师向张民伦等老师约稿。编写组的探索性工作也及时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后被列入教育部文科教材建设计划。
张民伦等老师对我社大力支持,明确表示了与我社合作的意向。教育部则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当时已是初夏,初稿全部完成要到7月15日,作为教材,教育部要求8月一定要出书。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时间。一本20万字的教材,同时有一本配套的教师用书,再加录音制作,7月交稿,8月就要出书,在通讯发达、技术进步的今天,对于已经适应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出版社,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那还是铅与火的时代,出版社是吃惯了皇粮的。技术上有压力,观念上也有挑战。
可是李老师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和对一个年轻出版社的激情与自信,立下军令状,这个书我们出定了!
当时整个出版界还没有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概念,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好,出版社不自觉地试探了新的操作模式。李老师负责整个项目,将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统筹管理。这其实就是出版业面向市场以后许多出版社采取的项目制模式。
为了保证质量,出版社选择了外语排版经验丰富的市印刷三厂。
由于时间紧,作者和出版社、印刷厂密切配合,经常连轴转。李老师往往亲自来回印刷厂取送校样。那可是三伏的天,从市区西边的华东师大到市区东北的市印三厂,公交车单程要乘两个多小时。那个时候连空调车都没有,更不用说出租车了。校样退回来,作者总是连夜奋战,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工作的艰苦可想而知。
在编辑出版加紧工作的同时,出版社也拿到了可靠的订数,开机就印5万册。令人欣喜的是,高校对“听力入门”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一个月内迅速加印多次。作为“文革”后第一套英语听力教材,《英语听力入门》一炮打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与喜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