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学网 发表于 2016-7-9 23:59:13

英语俚语:食人事件与奋斗到底

  1.fight to the bitter end
          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出重要批示,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同志们务必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奋斗到底。
这个奋斗到底如果用地道的俚语来说怎么翻译呢?
          大米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一位美国友人,他告诉我,应该是fight to the bitter end。
          按bitter一般解作“苦涩”,不过bitter
end其实不是“苦涩的最后一刻”,而是指船只停泊时,卷着击缆椿(bitt)的缆索(bitter)。船只抛锚之后,即使放松缆索,放到缆索末端,船只就不能再漂开一点了。这就是to
the bitter end(到缆索末端)一词的由来,现在往往引伸为“不怕困难坚持到最后”的意思
          2.All is over but the shouting。
          “吃人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史记》记载人肉烹饪法便有“煮、蒸、炒、腌、炸”五法。白居易(772年—846年)写《轻肥》一诗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英文叫吃人肉的人做cannibals,这个字原来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有关。
          按十五世纪末,哥伦布西航到达西印度群岛,见当地土人体格魁梧,于是叫他们做caribs(加勒比人——Carib是“强壮”、“勇敢”的意思。这些加勒比人据说是吃人肉的,所以,Carib这个字后来就逐渐变成cannibal,解作“吃人肉的人”;吃人这种行为则叫做cannibalism。
          3.There i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
          按no love lost从前的确是“依然相亲相爱”的意思。英国古代民谣“The Children in the
Wood”(《林间孩子》)就有这样一句话:No love between these two was lost, Each was to other
kind(两人情谊无损,彼此关怀)。可是,谁也不知道为甚么,人们后来给no love
lost三字的解释,却和原意完全相反,解作“彼此厌恶”、“彼此本来就没有情谊可言,自然就没有情谊可以消失了”。
          4。牛、熊、鹿
          牛、熊在股票市场里代表甚么,香港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了。其实,英语国家的股票市场除了牛(bull)、熊(bear),还有公鹿(stag),只是这只鹿不知为甚么到现在还没有走进我们金融界的词彙里。
          看涨的股市为甚么叫做牛市(a bull/bullish
market)呢?原来这是说投资者“义无反顾”的不惜重金追逐股票,就像公牛勇猛向前冲一样,这些投资者当然是bulls。
          起跌风的股市叫做熊市(a bear/bearish
market),则是因为人们猎熊,目的一般只在剥熊皮拿去卖。股市上求卖的人多,股票价格自然要跌了(When bears are out, the market
will fall)
          至于stag,则是指那些申请购买新上市股票、股票价格一升就卖的投资者。鹿是常常都要匆匆逃避猛兽的,就像这些投资者匆匆把新股票脱手一样。
          5. 十九对十二
          说话速度快、时间长,或者不停紧张工作,英文叫做go/run nineteen to the dozen ,直译是“十九对十二的进行”。
          原来这成语起源于发明蒸气机的苏格兰工程师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时代。成语里的数字,是显示蒸气泵的抽水量和燃料消耗量:nineteen to the dozen
即是抽水一万九千(Nineteen
thousand)加仑,须烧煤十二蒲式耳(bushel,一蒲式耳约等于三十六公升)。后来,人们就用蒸气泵不停的急速工作来比喻人的说话或活动方式。假如指说话方式,可以用talk字代替go/ru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语俚语:食人事件与奋斗到底